| 代码 | 名称 | 当前价 | 涨跌幅 | 最高价 | 最低价 | 成交量(万) |
|---|
近日 ,多位“分转商城 ”的平台用户向财联社爆料称,该平台以“积分电商”名义运营,但实际流程中涉及征信授权 、风险评估、会员付费等环节 ,不少用户在付费后并未获得贷款,退款亦存在障碍 。
为何消费商城会涉及贷款纠纷?经过调查,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此类商城涉嫌以消费名义获取贷款 ,已成为信贷资金获客的灰色通道。而且,这种行内俗称为“商城”的模式已经引发监管关注。
11月19日,华南某省地方金融监管人士对财联社表示 ,已关注到市场上类似现象,目前摸底全国类似“商城 ”平台至少超千家,单家月交易额最高在2亿-3亿元 ,预估全年合计约6000亿流水 。更重要的是,商城模式以3000元左右消费贷款为主,涉及人群基数比较大 ,容易引发集体投诉事件。
据了解,与传统助贷模式借款人提交申请,完成贷款匹配后再收费的模式不同 ,商城模式多数情况下通过发展会员方式吸纳准贷款客户,收集客户资料并与资方进行匹配。这一过程已发生“会员费”等相关费用,但平台不保证后续融资成功。
客户如与资方匹配成功,实际的放款流程则隐藏消费过程中——即客户“购买”某一“商品” ,但并不收到货物,而是获得一笔名为“消费分期 ”的贷款资金 。部分商城甚至提供回购服务,低价回收客户此前“购买”的相关“商品” ,进一步获得息费收益。对逾期客户,平台亦会介入催收等贷后管理链条。
受访业内人士透露,经过多重收费 ,此类平台向用户收取的总息费水平将明显超过24%,甚至达到36%以上 。
11月16日,北京某资深金融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表示 ,监管政策趋严下,近年来涌现的“商城 ”引入“前置收费”、“会员服务”模式,其目的就是为避免触及利率或通道费认定边界 ,提高实际息费水平。
消费商城暗藏贷款导流,前置收费引发大量投诉
天眼查显示,分转商城运营主体深圳市分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0月 ,是一家以从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
分转商城声称,可以“凭借强大的整合与兑换能力,打破线上线下壁垒 ,实现积分通兑消费 ”。截至目前,分转商城注册用户超过500万人。
然而,在消费保 、黑猫等投诉平台 ,有关分转商城、雪花商城等擅自扣会员费不退费、诱导贷款甚至不当催收的投诉,却合计接近3000条 。
11月18日,财联社记者以消费者身份下载分转商城APP并咨询分期贷款业务 ,被告知须提供个人全名、手机和身份证信息方能继续,在获取资料后客服又称最终贷款额度以资方批复为准。
财联社记者在分转商城APP隐私政策发现,该平台要求收集信息的主体包括与分转商城合作的金融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银行 、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信托公司) ,根据实现业务功能目的需要触发收集。
11月19日,华东某省小贷公司协会人士对财联社表示,商城一般收取200-300元会员费,看似不多 ,但对于贷款目标在3000元的主力人群而言,相当于增加10%息费成本 。叠加平台的回购利差,各类鉴定费 、服务费等 ,实际息费水平可能超过36%。
该人士进一步介绍称,这一模式与信用卡套现不同。信用卡套现,客户一般已获得银行授信额度 ,其目的只在于套取现金并规避贷后监管。商城目标则是获取新晋信贷客户,因此商城需要预先收集审核个人征信信息,再向持牌机构或关联机构申请贷款 ,但并非所有申请都能如愿 。
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消费保平台存有近千条涉及商城平台以介绍贷款为名,诱导客户缴纳会员费的投诉。
11月16日的最新案例显示 ,一位分转商城用户称,其注册登录分转商城app后,被诱导购买积分以领取贷款额度,但后续贷款没有获批。平台在未告知情况下 ,用户发现存在次月291元的还款费用 。
针对以上监管与行业内人士的看法,11月19日,财联社记者多方渠道试图联系采访分转科技 ,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四不像”模式,监管、行业争议“高利贷”
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的监管人士和行业人士较为一致认为,商城模式客户最终是为了取得贷款而非货物 ,内核是融资借贷无疑。
但碍于商城运营主体多数为非金融机构,融资过程隐匿在消费行为的“外壳 ”中,尽管其综合息费水平已经超出了现有法规认定的高利贷24%水平 ,目前在实践中还无法被有效界定为违规放贷或者高利贷,并按照金融监管法规来处置 。
“只要最终目的指向信贷撮合,就有助贷的可能空间。但这类通过积分或虚拟权益转移收费的模式 ,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广州某律所资深经济律师对财联社表示。
11月20日,北京一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本质上商城模式属于用虚假消费或贸易来实现融资的目的 ,而且综合息费高出法定的水平 。是否属于高利贷,目前业内和监管还存在争议,最核心问题是证据链条如何固定。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 ,因为商城模式隐秘且收益可观,游离于监管缝隙之中,近期有不少机构和资金正跃跃欲试。
11月20日 ,两位金融行业人士透露,部分助贷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近期正在筹备开设商城,以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并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
上述监管人士还透露 ,下半年来注意到部分商城开设黄金珠宝消费分期业务,同时与回购业务结合,由于此类商品金额大、受众广 、热度高 ,容易滋生新的风险甚至存在洗钱嫌疑,目前正在密切关注。
短期资金需求仍存,助推变相中介、平台生长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 ,监管层持续推进对互联网助贷与贷款超市的规范整治,包括对合作机构的资质要求、对外包环节的穿透式审查,以及对收费项目的全面纳入成本评估等。随着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被明确至24% ,此前广泛存在于中介机构的高息返佣模式大幅收缩。
但是,贷款中介依然本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理念,没有放弃寻求高利润的客群 ,从线下转入线上,做起套现和助贷类业务 。
在受访人士看来,各类变相中介 、平台容易死灰复燃 ,根本原因在于资金供需两端的需求仍存。
一方面,在零售贷款市场中处于弱势的中小金融机构,迫切需要业务增量 ,尤其在季末、年末时点。
11月初,北京某助贷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表示,10月份助贷新规实施后,部分资金成本高、溢价能力弱的银行 ,比如民营银行和部分城商行较为激进,甚至要求助贷平台导流“超标”(综合融资成本24%以上)的客户给它们,增强利差 。
11月17日 ,上海某互联网助贷机构业务人士也表示,2020年前后,非持牌机构运营的二级贷款超市兴起关键因素 ,就是中小银行对于外部获客渠道的高度依赖。
半年报显示,与大行零售贷款动辄两位数增速相比,股份行和城商行增速均为个位数甚至负增长 ,如杭州银行上半年经营贷 、消费贷双降,导致个贷总额减少64.70亿,降幅2.12%;青岛银行经营贷、房贷和消费贷全线下跌 ,个贷总额降幅为3.2%。
另一方面,部分社会人群短期借款需求不减,周转需求旺盛客观上助推中介平台兴起 。
上述深圳大行零售业务人士表示,近三年来由于就业、房贷和各类生活变故导致相当一部分人群需要小额、高频的资金周转 ,这些资金不是购置大宗物品,而是平债甚至是用于日常生活,此类业务银行 、消金公司无法及时便捷提供 ,只能去低征信门槛、快速放款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寻找机会。
前述监管人士透露,此前曾有针对此类商城的处置案例,某一线城市市场监管局以“非法交易 ”的罪名对某商城进行了关停处置。但这一处置模式 ,因商城的交易模式相对隐蔽和专业、执法成本大而无法推广,故多数情况下只能先规范金融机构通道业务 。
公开信息显示,年初湖南浩瀚汇通小贷和广州熊猫小贷曾因此被地方金融监管处罚。
(文章来源:财联社)
浙江配资门户: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上海“新18条”鼓励商保创新产品开发 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
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实盘配资平台查询-中国船舶、中国重工13日起停牌:拟开展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有关事宜
配资行业排名:在线配资门户投资-中信证券:建议关注冲击国际一流投行的龙头证券公司以及具备跻身头部梯队潜力的中大型证券公司
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散户怎么加杠杆-监管规范期货程序化交易 规则落地 重点关注五点要求
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全球市场: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 礼来大跌超14%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近1%
配资正规平台:中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美参议院发布调查报告:特朗普遭枪击源于安全疏漏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